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0亿人使用中药,占世界人口的80%。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中药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寻找合适的中药代用品已成为医药行业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中药资源概况
根据1984~1994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我国中药资源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
中药资源保护中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甘草、麝香资源分别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60%、70%,其他如蛤蚧、冬虫夏草、厚朴、杜仲、黄柏、黄芪、麻黄、松贝等资源的破坏也十分严重,动物药如虎骨、犀角等物种已濒危,植物药如人参、霍山石斛、铁皮石斛等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
中药资源匮乏的现象日趋普遍,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中药资源保护中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利益驱使的掠夺性采挖
如人参,应用历史已有1700多年,到清代,人参年采挖量达数万斤之多,经1000多年的不断采挖到17世纪,长白山区人参资源已近枯竭,而太行山区人参早在明代就已灭绝。至上世纪80年代末,吉林省山参蕴藏量仅有数千千克,而现在估计仅有数百千克。又如1957年,在延边自治州龙井县发现一座“黄芪山”,漫山遍野都是黄芪,当地群众大量采挖后立即脱贫致富,但几年后山上很难找到黄芪了。再如1977年扶余等县洪涝灾害,于是发生当地群众采挖三棱进行生产自救,一年内采挖三棱数百万千克,而现在再想发现“黄芪山”和采挖数百万千克的三棱这样的事几乎比登天还难。再如“非典”期间,我国中药专家开发防“非典”的中药方,其中有一味药是贯众,于是当地群众便掠夺式采挖粗茎鳞毛蕨,致使吉林省东部山区的粗茎鳞毛蕨资源几乎绝迹。
一部分人中药资源保护意识差
比如黄檗、五味子、木通等,有些人会将黄檗树砍倒来扒树皮,将五味子藤砍断来取果实等,有时还会进行抢青采收,如五味子还未成熟即进行采收,天麻的采收是越收越小,以至于到后来连最小的天麻也不放过,直接采回家再行种植。
中药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
近些年“回归自然”消费潮流的普及,药品、食品、化妆品中广泛使用中药,也是导致中药需求量大增的另一重要原因。
法律法规不全
由于我国对于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在管理上也不是很细致,对乱采乱挖者处罚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药资源破坏的原因之一。
中药资源保护策略
依法制止滥采滥挖现象
加大濒危药材资源保育管理力度。建立药材资源体系,依法管理滥采滥挖现象。
建设GAP道地药材基地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保护资源问题,就必须先解决药材资源来源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道地药材的GAP基地。
切实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
在新产品开发之际,就周密考虑充分利用中药资源的问题,尽可能不选择那些主要依靠采猎野生资源才能满足需求的品种而选择常用、大宗的药材作为开发对象。
通过深入研究,保护好现有中药资源
主要通过品种收集、物种鉴定以及种质基因分析等,对现有的中药资源予以保护,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野生种质资源的基因分析,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正在使用的、濒临灭绝的以及已经灭绝的物种,以保证中药材种植业的蓬勃发展。
大力开展代用品的科学研究
香港大学研究了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的片仔癀化学成分组成,结果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均对四氯化碳及半乳糖诱发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测定了引流熊胆与天然熊胆的药理作用非常相近,又合成了人工熊胆粉。人工熊胆粉与天然熊胆粉一样具有镇静利胆的药理作用。
羊蹄角与羚羊角同属皮层的衍生组织,均由角质细胞组成,结构和成分相似,常用来代替羚羊角。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人们根据天然牛黄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研制成功人工合成牛黄。
建议在有关科研、院校建立濒危动物药材代用品研制开发示范中心,加强源于濒危药用动植物中药代用品、功效类似品的研制。
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和优良品种选育
要想解决中药材野生资源为主的现状,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加强中药材引种驯化、栽培技术的研究及中药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有了实用的栽培技术和可应用于生产的优良品种,便可降低中药材野生资源的破坏。
此外还可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如可充分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珍稀中药材或繁殖系数较低的中药材进行快繁技术,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苗木,同时对某些特殊有效成分提取,可采用细胞悬浮液培养等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这些技术的应用都将减少对野生中药资源的破坏。
加强宣传与管理,强化资源保护意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让产区群众了解无限度采挖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应加强管理,必要时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培训,对上山采药者可实行持证制度。
来源:中国药材GAP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