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观点认为,从现在开始10~15年也许是中医药生存最关键的时期,当然15年以后中医还能生存,但可能会被彻底边缘化。”这句对于中华民族瑰宝之一的传统中医药的评论,看似有些危言耸听,但说这番话的却是从事中医30多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他认为,中医药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认识自身。
如何让中医药在继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中医院的中医药特色究竟该不该“西化”,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怎样突破困境……在中国科协第36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上,来自中医中药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行业内外的30余位专家代表,针对中医药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展开观点交锋。 在学术沙龙上,何裕民对中医药的剖析淋漓尽致。他说,中医药学一方面欠缺对时代重大医学问题的敏感性,对前沿问题缺乏深度关心;另一方面,从业者对中医精神也缺乏有深度的理解。“如果只是祈求别人对你的认可,那中医科体系早晚要被淘汰的。”何裕民说。
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未提升核心价值观,认识上只停留在保留传统文化、有效的保健治病方法上……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创新发展的步伐。
何裕民认为,中西医之争,表面上是话语权问题,深层次是结构性框架的冲突。不论继承、应用,还是发展、创新,都需要主体性建构,需要一个核心价值观念,需要有一个可以共同对话的语境和平台。“我们没有做应该做的,却埋怨别人不通情达理,不理解我们。要接轨,首先要铺轨。我自认为是铁杆的中医捍卫者,但我不主张中医原教主义,动不动就排斥别人,没有必要。”何裕民说。
在何裕民看来,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世界医学界的反思趋势,目前是很好的契机,中医学应该抓住这个良好时机,好好做番工作。
“当务之急是清理家当,排查库存,好好认识中医药自身!”何裕民说,应该进行积极的主体性建构。真正的医学、合理的医学,应该是追求健康,包括守住健康、增进健康,中医应该推广这样的理念,并逐步让世界接受。主体性建构应该有不同层次,最高层次是我们的医学目标,中医药就是追求健康,而不单是治病。
何裕民进一步解释:中医药的上游要进行主体性建构;中游,倡导和营造中国人和谐、合理、健康的生活环境与方式;下游发展传统治疗优势,抓住头痛脑热等常见小疾病的方式,深入社区,拓展中医学的生存空间。
来源:现代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