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在京召开的2010年第5次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获悉,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柳晓泉教授等以复方整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拆方的方法来评价丹参水溶性成分的药动学相互作用,即“外加法”,这是基于中药整体性研究的一种全新的尝试,为中药研究拓宽了思路,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普遍的借鉴意义。研究论文发表在今年5月出版的《中国药理学报》上。
目前大部分对中药的研究方式遵循西药的模式,主要是先分析后拆分的方法,视角越来越微观,分析手段越来越先进,而忽视了中药复方的整体性的调节作用及中药的多组分间存在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无论是单味中药或复方,它们的作用物质基础是活性物质群,这些物质在体内产生广泛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然后通过多环节、多系统、多靶点对机体进行整体干预,进而发挥其疗效。因此,在保持中药整体性的前提下研究多组分间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丹参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目前对丹参化学成分的研究比较充分,主要成分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近年来更侧重于后者。由于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外加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成分含量有很大差异,给产品的质量控制带来巨大困难,由于丹参制剂的生产厂家很多,生产工艺各不相同,导致丹参制剂质量差异也很大,因此,制订合理的药品质量控制标准,是保障丹参制剂在临床使用中安全、高效的重要措施。
那么,丹参制剂中各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对其他成分的药动学行为和药效学产生何种影响?在丹参制剂质量标准中应对哪些成分进行质量控制才能确保丹参制剂的疗效的稳定性?柳晓泉等以复方整体为研究对象,对丹参注射液中的水溶性成分开展了长期、系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他们提出一种比较新颖的研究方法,即“外加法”,并借助敏感性分析策略来研究丹参水溶性成分间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发现,丹参水溶性成分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药动学相互作用,丹参注射液中原儿茶醛的含量变化对其他成分药动学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丹参素和丹酚酸B药动学行为最易受到其他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从药动学角度为丹参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新的科学的实验依据。
研究人员表示,研究说明,将原儿茶醛作为质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仅以它来评价制剂的质量尚无法确保丹参制剂疗效的稳定性,应将那些对药动学和药效学产生明显的影响成分纳入到质控指标。为此,必须从整体上揭示丹参各主要心血管活性组分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分析丹参各主要活性组分在其心血管活性中所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帮助我们了解丹参制剂中哪些成分的含量变化会对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产生明显的影响,一方面可为丹参心血管活性主要物质基的阐明及其作用机制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对丹参制剂的质量控制及进一步开发研究和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