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高聆教授领衔的课题组通过10余年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胰岛β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对调控胰岛素合成的PDX-1分子有调节作用。课题组所完成的“游离脂肪酸对胰岛β细胞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近日荣获200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脂肪主要由体内提供能量的甘油三酯和组成生物膜基本成分的类脂(胆固醇、磷脂、糖脂)组成。血液中甘油三酯在脂蛋白脂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后者进入细胞内氧化代谢以供应能量或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如果游离脂肪酸过多,超过体内的能量需求和脂肪的储存能力,则会进入胰岛、心肌、骨骼肌等非脂肪组织,经过再酯化沉积下来,这种过度沉积造成的组织损伤叫“脂毒性”。虽然早在1958年7月就有文献记载关于脂影响糖尿病的研究,但直到2001年6月国际上才确定了“脂毒性是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是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和外周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高聆课题组率先在国际上提出,胰岛β细胞PPARα对调控胰岛素合成的PDX-1分子有调节作用。胰岛中游离脂肪酸升高能直接损害PPARα表达,即PPARα是游离脂肪酸的直接作用靶点。在外周组织,过多的游离脂肪酸不但可减少PPARα活性,而且能降低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密切关系的PPARγ活性和细胞能量感受器AMPKα活性的表达。
在明确脂毒性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缺乏直接干预脂毒性能否改善糖尿病前期自然病程前期的临床研究现状,课题组对伴高甘油三酯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了随机、前瞻性的治疗研究。该研究选用目前《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的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两种主要治疗手段(饮食控制和二甲双胍)做对照。治疗后结果显示:非诺贝特可显著改善伴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自然病程;非诺贝特的终点保护效应与二甲双胍相当,显著优于饮食控制。与二甲双胍相比,非诺贝特对糖脂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起效更快;而二甲双胍在控制腹型肥胖以及舒张压方面更有优势。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