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中国发明并原产自中国的特色商品,中药的价值举世公认。
当今时代,是人人追求健康和幸福的时代,中药的地位更加不可替代。
中药产业是一个大产业,门类众多,涉及的链条很长,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以及中药知识产业,每个产业门类都有不同的发展制约。但作为一个产业链的整体而言,中药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制约,那就是整个中药产业链的标准化问题。
湖北位于中国的中部。自古以来,得中者独厚。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中国中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在中药产业全面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湖北的中药产业还有自己的优势吗?这些优势何在?湖北作为神农氏和李时珍的故乡,还能再次扮演行业领袖的角色吗?当前湖北的医药产业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突破路径在哪里?
中药产业链环节众多 各环节需紧密衔接
众所周知,中药产业涉及的链条很长。
产业链的上游有中药农业(药材种植、养殖),中间有中药加工业、中药知识产业(配方),下游有医药营销,每个链条和环节又可以分化出更多的次生产业。比如,在中药材和中成药之间,分化出了中药提取物产业,中药提取物又分成原料生产和制剂生产两部分。再如,中药商业分化出了医药物流、医药连锁等新的产业形式。由于中药产业分化出来的次生产业越来越多,所牵涉的利益相关方也越来越多。其中任何一个小的子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中药产业发展受阻。
在传统的中药产业模式中,各环节之间联系松散、衔接不紧,产业水平高低不一,有关顾客需求的实时信息,无法及时传导到产业链上游,甚至常常发生信息扭曲,因此,整个产业效率低下。
前些年,为了提高中药现代化的程度,国家在中药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设置了一些标准——GAP(种植)、GMP(加工)、GSP(流通)和GLP(临床),但由于国家没有强制推行这些标准,因此,许多企业并未执行。那些没有执行这些标准的企业,其产品反而因成本原因在市场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结果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做大做强不易,以致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多,带动产业链运行的能力有限,使得现代中药产业成了一个高度分化的产业。
如今,国家正在加强GAP、GMP、GSP、GLP等规范和在中药材种植、医药工业、商业、医药科研等领域的推广实施,这些标准会约束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同时会促进那些规范的企业更好地发展,这会导致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会强化少数企业的竞争力,把更多的产业链条内化到这些少数的企业之中,相应地,中药产业也会转变成一个高度集中的产业。
纵观国内中药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和企业,它们都是从链条上某个或某些环节入手,并把这些环节做到不可替代。一旦占据产业链中核心的优势后,就会向全产业链延伸。
以河南和湖北为例,无论是科技实力还是中药材的资源禀赋,河南省都无法和湖北相比。但是,因为有了宛西制药,山茱萸从零散种植转向了规模化种植,河南宛西昔日的一片片荒山变成了如今的一座座金山,不仅带动了一方百姓致富,还复活了沉眠许久的“仲景”品牌。更重要的是,宛西制药在整个中药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向上延伸到了药材种植,向下延伸到了医药连锁店。
再来看看湖北的蕲春县,因为主导性企业不够强,无法带动、整合当地的其他资源,虽然坐拥国家批准的17家医药批发市场之一的金字招牌,但却门庭冷落,连过去的商户也纷纷四处流散,至今生产所需要的药材还要到外地去购买,与当地经济的黏结性不强。
无数的实践证明,中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龙头企业,而不是政府。
无龙头企业不能实现种植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也难以实现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可以说,中药现代化必然首先是中药产业链的现代化,而中药产业链的现代化又依托中药企业的现代化,产业链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武器。
从当前中国整个产业的宏观发展看,现代中药产业链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链的高度集成化,绝大部分企业仍处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在集成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快速的产品创新要求这些先前相互分开的功能在平行协同的过程中一起合作。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要求现代中药产业的一系列中间生产商必须在产业链上采用同样的标准规范,共同提高现代中药产业链的系统竞争力。另外,市场竞争还要求产品更快地到达市场,相应就要求在开发、设计、生产和营销之间搭起通畅的桥梁。
中药材建GAP基地是第一个环节 中药现代化必须跨越这道坎
无论中药产业链如何延伸,但总有一个源头,尤其是对安全性、有效期要求较高的产业,源头的质量决定了后续产业链条的延展性和整个产业的发展空间。
中药农业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源头。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中药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中药现代化的推进,关系到中药产品能否实现国际化等一系列问题。而要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均一性,唯一的选择就是实施GAP。
可以说没有中药材的GAP,就没有中成药的GMP,就没有新药研制开发的GLP和GCP,当然也就没有药品经营的GSP。所以,要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药材生产国,中药材的种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2002年以前,中药材的种植大都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自2003年1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受理中药企业GAP认证申请。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7年多以来,各地陆续组建培育了一批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将一些名贵地道药材的生产、加工由零星的不规范状态,逐渐向集约化、规范化、优质化发展,为全面推进GAP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中药材GAP遵循高科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并对通过认证的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在100多项认证指标中,凡超过3项不合格者,就会被摘掉GAP认证的牌子。
应该说,规范化药材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中药农业的生产结构,对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截止到2009年底,在全国已建立的600多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中,已有49家中药材企业、63个基地、47个品种通过了中药材GAP认证。
然而,尽管国家实施GAP认证的愿望是好的,能够保证中药产业的良性发展,保障居民用上安全、有效的产品,企业也很积极地申请认证。但好的愿望不一定能产生好的结果,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考虑发展的阶段性,以及企业的适应能力。当前,GAP认证与企业发展存在一些脱节问题:企业实施GAP认证的积极性不高;GAP基地建设存在盲目性;GAP基地技术力量及实施力度不够等。
药材流通有集约化趋势 新医改推动连锁店转型
中药商业包括药材、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等的市场供应以及与中药产业紧密相关的储藏、运输、服务业,同时也包括中药的出口贸易等。在产品普遍过剩、存在大量可替代性产品的情况下,市场的竞争已不再固守传统的单点优势,而是走向产品创新、品牌运作、营销整合、渠道深耕,以及合作伙伴和有效资源配置的全方位较量,从而最终产生一种“链合效应”,并尽显中药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纵观我国中药商业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与传统自然经济相适应的药材集散市场、药堂(店),到现在立体化、综合化的医药商业体系——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大型专业化药材批发市场为主要商业形式;中成药融入了以连锁药店为主体,以现代物流为依托的医药商业体系;中药保健品主要以广告的形式进行轰炸,强制性地在消费者心目中植入品牌,提高产品的曝光率,然后在连锁超市或精品店渠道进行销售。中药商业形态的演进,客观说明了中国消费者购买形态和购买渠道的转变。
尽管医院一直占据我国医药消费的绝大部分市场,但由于医院具有相当的垄断地位,医院渠道是个非完全市场化的销售渠道。这里不做讨论。而市场化的医药销售模式主要是医药批发和医药连锁。由于药品的特殊性,承担医药物流的主体往往是药品批发企业,医药营销的主体也是各类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批发商业和医药连锁店只是为医药制造企业提供了一种销售渠道、销售平台或服务方式,通过低买高卖获取利润,一些医药连锁企业还靠收进场费、推介费获利。一些小型医药批发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降低初期的投资成本,不愿意建设自己的物流运输链和仓储设施,纷纷将医药物流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这个时候,物流只是作为医药商业的附属物而存在。即使有物流运输链也是分销运输链,主要是将各类药品分销到各医药连锁店或部分医院。
但是,随着新医改的推行,新医改下基本药物目录产品的产品配送,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资格,只有政府认定的医药公司,才有资格做药品配送。显然,那些有资格做药品配送的企业将会逐渐做大做强,而没有配送资格的医药商业企业,亦将面临新的定位和转型问题。这样,医药批发商业的行业集中度将会提高,批发、物流和配送将会整合进少部分企业中,这些企业甚至还会利用自己有利的渠道兼并药品制造企业,从“轻公司”向“重公司”转型,做“全产业链”。
有的专家认为,医药行业的重新整合期已经来临,中药商业连同整个医药流通行业,将逐步纳入到规范有序的健康发展轨道上。
新医改还推动了医药连锁店的转型。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社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医院,很多基本药物在社区医院里即可购买,方便且价格低廉,还可以纳入医保目录,逼迫很多医药连锁药店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减少药品的销售比例,将更多的药妆产品和保健品放在店里销售。这为中药产业的发展腾出了渠道和空间。
此外,中药材市场正逐渐向企业化转制。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经营秩序和药材质量一直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和难点。要保证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促进中药材专业市场向企业化转制。企业成为第一责任人,执法部门查处市场内任何一摊档的违法行为,都以企业作为查处对象,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督促企业理顺内部的质量管理架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中药材市场内药材的质量安全。
来源:中国药材GAP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