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乙肝面临 大难题
病因与病机认识不统一
诊断及辨证欠规范 疗效再评价、药物筛选待完善
数十年来,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调节免疫、改善症状、调节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但是,随着中医药治疗乙肝临床和科研的发展,一些潜在的问题渐渐凸显。
病因与病机认识不统一
根据乙肝的临床表现,诸多学者将其归属中医学“胁痛”、“黄疸”、“郁证”、“积聚”、“鼓胀”、“肝着”、“肝胀”等病证中。对于乙肝的中医发病机制,许多学者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正气亏虚”与“外邪入侵”两条。对于前者,中医学界没有异议。从西医的角度分析,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的轻重、转归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关。而且,乙肝患者机体存在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过程的缺陷和障碍,提示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失常,验证了中医学认为乙肝患者正气不足是发病根本原因的看法。
中医学界对于乙肝为外邪侵袭也没有异议,但由于中医典籍中无乙肝的病名记载,因此界定此外邪的性质存在严重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湿热疫毒学说、“杂气”致病说、“伏邪”致病说。事实上这三种对乙型肝炎外邪病因的认定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瘅”,诚然,乙肝可表现出黄疸症状,但很多患者并无此症;而且疫毒致病有“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这些特点显然与乙肝表现有异;尽管乙肝有“伏而后发”的特点,但不能仅以此表现而定论乙肝为“伏邪”,再者“伏邪”只说明此邪气有“伏”的特点,究竟“伏邪”为何“邪”,尚需进一步研究。至于“杂气”,吴又可在其《瘟疫论》中认为“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并排除其为“六淫”之邪气,强调“至于一切杂证,无因而生者,并皆杂气所成”,且具有“因其毒甚,传变迅速”的特点,但对于“杂气”究竟为何,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诊断及辨证欠规范
当前,中医诊断乙肝面临“无证可辨”的问题。由于中医学的“四诊”只能对有外在表现的疾病做出判断,而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有4~6周不等的潜伏期,且部分处于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期的乙肝患者并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在体检时才发现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故中医学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陷入“无证可辨”的境地。尽管中医学强调“天人相应”,体质、生活方式和喜好、生存环境等方面对于“证”的诊断有积极作用,但从循证医学的层面来看,获知这些因素不足以给出明确的诊断;即便是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黄疸等典型表现,也不能断定就是乙肝,因为肝炎分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确诊仍需西医的相关检查方可。
另外,乙肝中医辨证分型也存在问题。从1998~2008年4月间公开发表的关于乙肝临床观察和治疗心得体会文献进行分析,其中涉及乙肝中医证型80个,可见中医学关于乙肝证型的分类过于繁多、混乱和随意,这给乙肝中医学规范化、科学化治疗带来严重阻碍。尽管自1984年南宁全国肝炎会议、1990年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以及199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都曾对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给出过指导性意见,但从以上分析来看,在临床实际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因此,如何使乙肝中医学辨证规范化,使其可行而被广泛运用,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疗效再评价、药物筛选待完善
目前治疗乙肝的主要策略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等综合措施,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医药治疗乙肝愈来愈显示出应有的作用,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肝功能、调节免疫等方面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认同和肯定。但从临床报道来看,大宗临床病例不多,尤其缺少多中心、多层次、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双盲等大样本比较观察,不少报道的治疗方法可重复性差,很难普及推广;只注重近期疗效观察,远期疗效观察缺如;部分研究方法设计存在缺陷,对结果数据所采用的统计方法错误等等,严重影响了这些文献报道治疗乙肝有效性、可行性、可重复性和可信性。因此,在以后中医药治疗乙肝的科研和临床观察中,要重视改正上述弊端,完善研究方案,与当今公认的疗效评价目标相接轨,进行中医药治疗乙肝的疗效再评价,以增强中医药治疗乙肝的可信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HBV持续的感染是引起乙肝相关病理变化的罪魁祸首,此观点被愈来愈多的学者所认同。因此,诸多治疗策略和目标中,抗病毒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是重中之重。为了筛选抗HBV有效的中药,重庆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和江西中医学院都曾在体外分别对508种、206种和100种中药进行体外抗HBV研究,尽管3所院校所筛选的中药不尽相同,但也说明中药抗HBV的作用值得肯定。至于为何他们筛选的中药种类有差异,考虑可能由于实验方法、实验条件、所采用药物的浓度等因素所致。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药在体外显示较强的抗HBV作用,但在体内抗HBV的疗效并没有像在体外那么令人满意,甚者在体内根本没有抑制HBV的作用。这表明某些中药在体外有抗HBV的作用,但在体内未必有此作用,也提示体外研究没有抗HBV的中药,在体内未必没有抗HBV的疗效。因此,有必要通过体内试验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再筛选,并揭示其抗HBV的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诊断及辨证欠规范 疗效再评价、药物筛选待完善
数十年来,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调节免疫、改善症状、调节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但是,随着中医药治疗乙肝临床和科研的发展,一些潜在的问题渐渐凸显。
病因与病机认识不统一
根据乙肝的临床表现,诸多学者将其归属中医学“胁痛”、“黄疸”、“郁证”、“积聚”、“鼓胀”、“肝着”、“肝胀”等病证中。对于乙肝的中医发病机制,许多学者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正气亏虚”与“外邪入侵”两条。对于前者,中医学界没有异议。从西医的角度分析,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的轻重、转归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关。而且,乙肝患者机体存在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过程的缺陷和障碍,提示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失常,验证了中医学认为乙肝患者正气不足是发病根本原因的看法。
中医学界对于乙肝为外邪侵袭也没有异议,但由于中医典籍中无乙肝的病名记载,因此界定此外邪的性质存在严重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湿热疫毒学说、“杂气”致病说、“伏邪”致病说。事实上这三种对乙型肝炎外邪病因的认定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认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瘅”,诚然,乙肝可表现出黄疸症状,但很多患者并无此症;而且疫毒致病有“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这些特点显然与乙肝表现有异;尽管乙肝有“伏而后发”的特点,但不能仅以此表现而定论乙肝为“伏邪”,再者“伏邪”只说明此邪气有“伏”的特点,究竟“伏邪”为何“邪”,尚需进一步研究。至于“杂气”,吴又可在其《瘟疫论》中认为“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并排除其为“六淫”之邪气,强调“至于一切杂证,无因而生者,并皆杂气所成”,且具有“因其毒甚,传变迅速”的特点,但对于“杂气”究竟为何,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
诊断及辨证欠规范
当前,中医诊断乙肝面临“无证可辨”的问题。由于中医学的“四诊”只能对有外在表现的疾病做出判断,而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有4~6周不等的潜伏期,且部分处于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期的乙肝患者并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在体检时才发现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故中医学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陷入“无证可辨”的境地。尽管中医学强调“天人相应”,体质、生活方式和喜好、生存环境等方面对于“证”的诊断有积极作用,但从循证医学的层面来看,获知这些因素不足以给出明确的诊断;即便是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黄疸等典型表现,也不能断定就是乙肝,因为肝炎分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确诊仍需西医的相关检查方可。
另外,乙肝中医辨证分型也存在问题。从1998~2008年4月间公开发表的关于乙肝临床观察和治疗心得体会文献进行分析,其中涉及乙肝中医证型80个,可见中医学关于乙肝证型的分类过于繁多、混乱和随意,这给乙肝中医学规范化、科学化治疗带来严重阻碍。尽管自1984年南宁全国肝炎会议、1990年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以及199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都曾对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给出过指导性意见,但从以上分析来看,在临床实际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因此,如何使乙肝中医学辨证规范化,使其可行而被广泛运用,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疗效再评价、药物筛选待完善
目前治疗乙肝的主要策略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等综合措施,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医药治疗乙肝愈来愈显示出应有的作用,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肝功能、调节免疫等方面得到了医学界广泛的认同和肯定。但从临床报道来看,大宗临床病例不多,尤其缺少多中心、多层次、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双盲等大样本比较观察,不少报道的治疗方法可重复性差,很难普及推广;只注重近期疗效观察,远期疗效观察缺如;部分研究方法设计存在缺陷,对结果数据所采用的统计方法错误等等,严重影响了这些文献报道治疗乙肝有效性、可行性、可重复性和可信性。因此,在以后中医药治疗乙肝的科研和临床观察中,要重视改正上述弊端,完善研究方案,与当今公认的疗效评价目标相接轨,进行中医药治疗乙肝的疗效再评价,以增强中医药治疗乙肝的可信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HBV持续的感染是引起乙肝相关病理变化的罪魁祸首,此观点被愈来愈多的学者所认同。因此,诸多治疗策略和目标中,抗病毒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是重中之重。为了筛选抗HBV有效的中药,重庆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和江西中医学院都曾在体外分别对508种、206种和100种中药进行体外抗HBV研究,尽管3所院校所筛选的中药不尽相同,但也说明中药抗HBV的作用值得肯定。至于为何他们筛选的中药种类有差异,考虑可能由于实验方法、实验条件、所采用药物的浓度等因素所致。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药在体外显示较强的抗HBV作用,但在体内抗HBV的疗效并没有像在体外那么令人满意,甚者在体内根本没有抑制HBV的作用。这表明某些中药在体外有抗HBV的作用,但在体内未必有此作用,也提示体外研究没有抗HBV的中药,在体内未必没有抗HBV的疗效。因此,有必要通过体内试验对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HBV再筛选,并揭示其抗HBV的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