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21届世界糖尿病联盟大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基于肠促胰素作用机理的治疗方案弥补了当前糖尿病治疗的不足,成为持久控制血糖达标的重要武器。
参加会议的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文英教授指出,血糖达标率低是全球糖尿病控制工作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不到1/3的人血糖达标。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大约8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无法被控制在7%以内。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治疗方案不能持久有效地保护人体的胰岛β细胞,使得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因而导致无法持久控制患者的血糖。
研究表明,传统的治疗方案虽然在糖尿病治疗前期效果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仍会以每五年增长0.75%的速度远离达标线。
在本次会议中,基于肠促胰素作用机理的治疗方案引起了热烈讨论。据介绍,肠促胰素是人体在进食后肠道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其作用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以维持血糖正常。研究表明,进餐后,人体产生的胰岛素中有60%源于肠促胰素的作用。肠促胰素就好比一个“调节器”,只有在血糖升高的时候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肠促胰素类药物不仅能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还能减少β细胞的凋亡,从而延缓疾病进程,有望从根本上遏制2型糖尿病。
研究表明,使用传统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在8.0%~8.1%)的糖尿病患者,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内源性肠促胰素药物沙格列汀后,其血糖连续两年持久达标。另外一项研究表明,沙格列汀不但能持久降糖,而且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上述研究结果促进了2型糖尿病治疗理念的变革。
来源:中国医药报